-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以纪录片《高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十》是近年来“体制内”较少见的一部小成本、大成效的社会类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没有立项和专项经费支持下,编导在完成常态化的栏目任务之余,挤出时间连续跟踪拍摄3年,记
《高十》是近年来“体制内”较少见的一部小成本、大成效的社会类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没有立项和专项经费支持下,编导在完成常态化的栏目任务之余,挤出时间连续跟踪拍摄3年,记录一个农村学痴唐尚珺为了梦想,读了十年高中,瞒着家人参加了七次高考的故事,然而,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之日,却是老父亲查出癌症病危之时,他用十年光阴,换来了人生彻悟!
纪录片《高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中国梦短纪录片展播奖补片目,荣获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一等奖、广东日“优秀南派纪录片评选”优秀作品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新人奖”。此外,《高十》改编的微纪录片还荣获了“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玉山最佳微纪录片奖。
这部获得许多业内重要奖项的片子,所有费用支出才7000元,是笔者独立完成的入行处女座,集摄像、编导、剪辑、撰稿、包装于一身,在纪录片高成本、商业化、团队化、平台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创作者的个人价值是被埋没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那么广大省台、市台、县台的一线编导记者如何在日常工作领域中,借助良好的选题、灵活的工作方式、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通过小成本小制作另辟蹊径,让个性化创作大放异彩?《高十》给的启示:学会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能导、能拍、能写、能剪。
一、能导
编导既要讲技巧,也要讲情怀。编导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导演的“介入”而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实质性走向,当然导演过于“旁观”往往也处于被动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拿捏好分寸很重要,合理编导让故事推向高潮,犹如“化妆”,绝对不能导演痕迹过重,变成了“整容”。
(一)能喝酒能办事 从读书时代开始,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总告诫我们不要抽烟喝酒。可是毕业工作之后才发现,真正的职场规则是:烟可以不抽,酒必须要喝。能喝酒,能猜码,喝醉了还能写稿拍摄,才是一个本领过硬的编导。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人在很清醒的时候有自我防备之心,为了采访到唐尚珺反反复复补习的真实心声,笔者决定与唐尚珺拼酒,让他醉后再采访。结果两人都酩酊大醉了,笔者摇摇晃晃地拿起摄像机开始工作,终于录到了唐尚珺的心里话:“里面清醒,外面醉了,心中的是什么,梦想,它老是驱使我去做那些事,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扎不出这个圈,农村这个圈很多人讨厌在这里呆着!”
(二)抓住重要时间节点 一个故事的进展会很漫长,我们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地跟拍,在资金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实时留意主人公的动态,分析好事件的大致走向,选取故事的关键节点去拍摄,才能省力省心。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不仅素材庞大而零散,还耗时耗力。谎称大专毕业工作后的第一次回家,再次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向母亲坦白……都是很关键的时间节点。《高十》的拍摄次数不算多,但每次都能收获满满。
(三)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高十》其实有很多硬伤,但是由于题材的独特性,锋芒已经掩盖了很多制作上的缺陷。正如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给《高十》颁发“最佳新人奖”时的评语所说,“用真实情感与曲折情节,展现人性中的坚持与无奈,粗粝的影像,掩饰不住导演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对记录精神的理解”①。这个选题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震惊,活脱脱的一个现代版的“范进中举”,暴露出了高考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时代缩影,令人深思。
(四)手机也能成为创作中的利器 善于利用手机自带的小功能绝对能够给工作带来便利。比如用手机的“便签”“录音”等工具。《高十》的查询高考成绩片段,唐尚珺拨打成绩查询热线时,笔者让他开启了手机的“通话录音”功能,在一台摄像机的情况下,就能保证电话声、现场声两轨音源清晰不间断地录制。还有片中的大部分独白,也是开学后主人公在北京找个安静的教室用手机录音发回来的。所以说小成本制作要会讨巧。
(五)用音乐来表达内心 这里所说的音乐,不是后期制作的配乐,而是指前期拍摄时的现场音乐。不要把信息填得太满,在适当的位置“留白”,让现场音乐来洗涤心灵,为片子带来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高十》的主人公擅长吉他弹唱,他被三堂哥训斥后,笔者特意让他在看火熬粽子时弹唱《老男孩》片段:“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幽咽凄美的节奏,切合心意的歌词,顿挫有力的弹唱,这是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撕心裂肺的抵抗!观众听了自然能有所触动。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qikandaodu/2020/1104/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