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农家女被冒名上大学,谁该担责?

来源:高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考“落榜”16年后,山东冠县农家女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填补心中的遗憾。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

高考“落榜”16年后,山东冠县农家女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填补心中的遗憾。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原来,在16年前,她被另一个“陈秋媛”冒名顶替上了大学。对此,6月11日,冠县人民政府通报称,顶替者陈某某系该县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目前已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随着身份证的普及和科技、通信手段的进步,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然而,从“罗彩霞案”之后,全国各地一系列冒名顶替案浮出水面。此次案件中,顶替者不仅冒名“陈秋媛”在山东理工大学上学,还做了公务员,而真正的陈秋媛却在达到山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后黯然“落榜”。受学历所限陈秋媛辗转多地打工,16年后,她还想报考成人教育学校弥补当年“落榜”的遗憾。

陈秋媛的人生命运被彻底改写无疑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

值得追问的是,陈秋媛的录取通知书为何莫名其妙到了顶替者的手中?高考报名表上的相片和顶替者相貌完全不同,顶替者如何冒用陈秋媛的身份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山东理工大学又是如何审查顶替者的入学资格?“假陈秋媛”冒名做街道办公务员,资格审查又是怎样通过的?冒名顶替事件是否存在权力寻租?一连串的疑问让人觉得这起顶替事件绝不简单。

按理说,顶替者要完成冒名上大学的过程,要经过高中学校(以前录取通知书多邮寄到考生学校)、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及招考部门、录取学校等多道程序层层把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多道监管关口似乎成了一推就开的虚掩大门,并没能阻止冒名者顶替上大学的脚步。如果陈秋媛不是因为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意外发现自己被冒名上大学,冒名顶替者还会继续在公务员岗位上“潜伏”下去。其实,只要高考招生录取的任何一个环节能够严格把关,“假陈秋媛”就不可能完成冒名上大学的过程,更不会让“假陈秋媛”在随后继续“潜伏”。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新出台的民法典对此规定更为详细。顶替者冒名上大学不仅侵犯了陈秋媛的姓名权,还侵犯了陈秋媛的受教育权。顶替者不仅要赔偿陈秋媛损失,把姓名权还给陈秋媛,还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参与冒名顶替运作的相关人员也应该受到查处。

冒名顶替事件涉嫌多重侵权,渎职、舞弊、伪造国家公文,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伤害了政府公信。相关部门在自查自纠的同时,要扎紧招考制度篱笆墙,一两次偶然的个案曝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把权力关进细密的法律制度笼子,痛下决心砸碎招生考试暗箱,并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高考“落榜”16年后,山东冠县农家女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填补心中的遗憾。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原来,在16年前,她被另一个“陈秋媛”冒名顶替上了大学。对此,6月11日,冠县人民政府通报称,顶替者陈某某系该县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目前已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进一步调查中。随着身份证的普及和科技、通信手段的进步,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然而,从“罗彩霞案”之后,全国各地一系列冒名顶替案浮出水面。此次案件中,顶替者不仅冒名“陈秋媛”在山东理工大学上学,还做了公务员,而真正的陈秋媛却在达到山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后黯然“落榜”。受学历所限陈秋媛辗转多地打工,16年后,她还想报考成人教育学校弥补当年“落榜”的遗憾。陈秋媛的人生命运被彻底改写无疑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值得追问的是,陈秋媛的录取通知书为何莫名其妙到了顶替者的手中?高考报名表上的相片和顶替者相貌完全不同,顶替者如何冒用陈秋媛的身份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山东理工大学又是如何审查顶替者的入学资格?“假陈秋媛”冒名做街道办公务员,资格审查又是怎样通过的?冒名顶替事件是否存在权力寻租?一连串的疑问让人觉得这起顶替事件绝不简单。按理说,顶替者要完成冒名上大学的过程,要经过高中学校(以前录取通知书多邮寄到考生学校)、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及招考部门、录取学校等多道程序层层把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多道监管关口似乎成了一推就开的虚掩大门,并没能阻止冒名者顶替上大学的脚步。如果陈秋媛不是因为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意外发现自己被冒名上大学,冒名顶替者还会继续在公务员岗位上“潜伏”下去。其实,只要高考招生录取的任何一个环节能够严格把关,“假陈秋媛”就不可能完成冒名上大学的过程,更不会让“假陈秋媛”在随后继续“潜伏”。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新出台的民法典对此规定更为详细。顶替者冒名上大学不仅侵犯了陈秋媛的姓名权,还侵犯了陈秋媛的受教育权。顶替者不仅要赔偿陈秋媛损失,把姓名权还给陈秋媛,还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参与冒名顶替运作的相关人员也应该受到查处。冒名顶替事件涉嫌多重侵权,渎职、舞弊、伪造国家公文,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伤害了政府公信。相关部门在自查自纠的同时,要扎紧招考制度篱笆墙,一两次偶然的个案曝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把权力关进细密的法律制度笼子,痛下决心砸碎招生考试暗箱,并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qikandaodu/2021/0118/1444.html



上一篇:明月镜片与江苏高考状元共话护眼健康
下一篇:体育高考学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因素分析①

高考投稿 | 高考编辑部| 高考版面费 | 高考论文发表 | 高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