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高三一轮复习中有关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将“增强文化自信”放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与途经,即以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将“增强文化自信”放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与途经,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为途经,来增强文化自信。
那么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何在?几千年文明的精粹——诗歌。诗歌是语言的凝萃,是情感的载体,是时代的缩影。对于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作用不容忽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原先的64篇诗歌,增加为75篇,这是量变,以期通过量的强化,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然而正是这样的诗文考察,却成了学生们考试的“重灾区”,学生可谓“一头雾水,遍地失分”。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结合平时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对于诗歌的相关知识点没有系统的框架;第二是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读懂诗歌,这是历来考生们的硬伤;第三缺乏规范答题的意识,答案组织混乱,要点不清不全不准。针对以上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将一轮复习中的诗歌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并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必须明确一轮复习的目的,即夯实基础,理清思路。切不可贪多求快。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学习拥有底气。这底气从何而来?从诗歌的基础知识而来。这是强行要求孩子们必须记住和进行储备的知识。根据考纲,将诗歌的考点分为:语言、技巧、形象、意境以及情感,这五个方面,针对每个方面给出相关的术语进行积累。
我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必须要准备一个“诗歌积累本”虽然网络和教参上有太多的知识整合,但是孩子们还是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学生们将积累本分成块,针对五大考点,分门别类进行积累,随时记,随时看,最后将所有的知识点整理,形成诗歌知识导图。 例如就诗歌的描写技巧,请同学结合日常所学,然后整理出知识导图。
接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诊断与时刻反思。学生们必须拿起笔来,圈点勾画。针对学生读不懂的现状,平时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抠诗”。 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是名副其实的“字字珠玑”,抓住诗文中的“珠玑”,就可以大致窥探诗文的神韵。如何确定诗歌中的“珠玑”所在,就要明白诗歌的独特语言组织形式,即“诗语”,所谓“诗语”是指诗中的意象、典故,以及将这些意象典故进行串联的表情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学生们一旦把握不准,就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以李煜的《虞美人》中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为例,诗中的“小楼”与“东风”这两个意象,用“又”字连接,这种时光流转,年复一年的哀怨与无奈体现的淋漓尽致,换成“有”、“是”等词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表达,那么意蕴与情感则差距很大。
最后是强化与提升。近三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鲜明的倾向性,也有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诗歌选材均为唐、宋诗,没有考查词,体裁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和律诗;2.命题不避名家作品,巨匠宗师群贤毕至,唐代三大顶峰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先后现,岑参、欧阳修、苏轼熠熠生辉;选诗不弃一时之英,曹翰、韩偓名列其中;3.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均有涉猎;4.题型有重大变化,由主观简答变为主客观兼顾,出现了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因此考前复习,要明确特点,抓住重点,除强化新题型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外,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要全面复习。对知识点和题型的反复强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强化来提升答题能力。
例如在语言考点上,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翻译技巧,即词类的活用,句式的倒装,以及成分的残缺,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具体落实。接着是语言的风格,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意象、用词来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根据诗歌的题材来大致给出相应的语言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讽喻诗沉郁激愤;怀古诗幽深绵长;田园诗恬淡宁谧等。根据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来进行记忆,例如将几个风格编成顺口溜“清俗好(豪)壮美”。每节课就一个关键词进行讲解分析,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第二天随机找学生上黑板默写,以此反复练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规范答题,不仅要掌握“正规军的术语”,还要有“正规军”的思路,还要按“正规军”的要求操作。相信明确答题步骤是每一个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讲到的。我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审清题意,开始答题时,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此“点”乃题干的考点,“面”乃诗歌中具体诗句的体现。学生必须结合诗句答题,具体的结合内容包括:传情达意的字词,美化的翻译语言,该诗句中所运用的技巧,运用相关的字词和技巧之后所营造的意境或者所塑造的形象,最后表达的情感志向。根据题干有详有略,以保证答案的清、准、全。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qikandaodu/2021/0119/1452.html
上一篇:浅谈高中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下一篇: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