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取理性之石 攻感性之玉① ——试从高考作文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考写作的问题历来被无数教师与学生视为艰关险阻,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各种问题,教师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从日常写作到考前特训写作,从情感主题写作到特定文体
高考写作的问题历来被无数教师与学生视为艰关险阻,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各种问题,教师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从日常写作到考前特训写作,从情感主题写作到特定文体写作都进行了各种教学培养,面对现阶段,学生思辨能力要求之高的作文命题趋势,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格外重要。
一、 积跬步,至千里
思辨能力,按字面意思讲就是思考和分辨的能力,而这个能力,高中生相对来说还是相对欠缺的。首先,高中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的状态,其心智发育水平较高,然而,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还是不足,且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容易夹杂自己的主观色彩,而对写作的直接影响就是无法正确确立文章的意思,当出现一段材料时,也很可能以偏概全,或者在理解材料的含义,在正确立意的情况下,往往因为其对生活的认识不够,写出来的文章十分空洞,深度不足。此外,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名人案例,在引用时常出现两种问题,第一是引用的内容老套,其中鲁迅、冰心、张海迪、爱迪生已经成为高考语文写作的红人,几乎在任何考试、任何体裁的写作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其次,将引用只是当作引用,换言之,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是引用了某句话,但是引用结束后话题也终止了,引用的内容只是为自己的回答做补充,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引用,而这种引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会给学生的习作增色,尤其是引用失当或累赘的话,反而会使文章失色。而上述关于学生积累的问题,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上是亟待解决的,无论是缺乏生活的感悟,还是缺乏文学知识,都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积累方面可以从日常生活和文学知识方面进行培养。第一,在进行日常生活的积累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并和学生进行讨论,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设置关于现实生活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去在生活中进行观察。教师和学生再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只有学生注意观察了,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才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写作的过程中,文章才会有深度,有内涵。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但是也容易带入自己的主观色彩,这个主观不是侧重于针对学生看问题的内容,而是侧重于在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教师要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入手,当教师和学生讨论某一看法时,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这个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的广度,多种方法思考可以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进行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在文学知识的积累上培养学生能力,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学习密不可分,而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占十分之大的比重。教师要从此着手。首先,在对于素材的选择方面,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名人,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将其用到文章中的,在写作中就会出现一些高频率人物,而这些人物,确实不利于写作内容的创新。教师在进行文学知识的积累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其他的优秀人物,这个人物不一定是古代的,也不一定是有多么大的成就,要和文章立意联系起来,满足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需要。其次,除了在引用的人物、句子上进行创新外,更要注意的是学生对引用内容的思考。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为例,作文题目是挑选两三句古诗,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对内容思考题,当学生日常引用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某个段落的开头忽然变为作文题目后,不少学生就慌神了,这就是日常中缺乏思考的体现,且如果没有思考,何谈分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看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后思考的不仅是这首诗表达了思乡的感情,更要思考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的感悟,诗人的感悟是如何与学生引起共鸣的,诗人的思乡表达了在其所见的“露”和“月”上,学生眼中的思乡又表现在何处等问题,只有通过多方位思考,才能选择最合适的写作切入点,才能达到思辨的目的。
二、 勤审题,方立意
审题,在语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审题的过程不明确,在写作中立意出现较大的错误。无论学生有多么好的知识积累,都将无意义可言。而现存的问题主要还是立意不清的情况,如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立意含糊不清、前后矛盾等问题,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各种审题方法的练习,从而更为准确地获取题目中的意义,达到正确立意的目的。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qikandaodu/2021/0121/1457.html
上一篇:在“梦工厂”的那些日子
下一篇: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应试主动权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