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高考填志愿有人给了一份答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这是今年最广为流传的高考打气标语。 2020年的高考生确实不凡,除了每天忙着“见证历史”,也有幸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从2003年就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这是今年最广为流传的高考打气标语。
2020年的高考生确实不凡,除了每天忙着“见证历史”,也有幸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从2003年就坚持下来的“6月高考”习惯,因为疫情延期到7月,成为18年以来的唯一一次例外。
面对疫情下的“最难高考年”,社会大众都在为1071万名考生打气加油,其中也不乏一些品牌,如蒙牛推出“考题包装牛奶”,OPPO举办“高考超闪应援”,荣耀手机联名《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试图借着“高考”这一社会热点,向青年学子传达关怀和鼓励,彰显品牌的温度。
百度显然也没有放弃这个公关节点。高考落幕一周后,百度短片《答案》上线,为高考后的营销打开了一种思路。
短片聚焦于一对母子,就“高考志愿”的问题展开叙述。
妈妈经营一家小餐馆,忙里忙外不忘关心儿子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利用身边的“资源”(老师、朋友)打听填报志愿各种消息,专业有哪些方向,哪个学校更强,学费多少……事无巨细。
儿子则用电脑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对妈妈的各种盘问表现出了不耐烦,双方就这样就按照各自的方式搜集信息,后来终于到了填志愿的那一刻,儿子通知妈妈回家,妈妈骑自行车通过小巷时为了闪避侧边车摔倒了,记录“志愿信息”的笔记本也被水打湿。
儿子赶来之后才发现笔记本上的秘密——妈妈为了他的高考志愿做了满满的“功课”。
故事说不上多么新鲜,不过“高考志愿”这个切入点很好的关联了百度的搜索业务。而且影片的品质把控的比较好,道具、布景、演员、台词,看得出来都是经过推敲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细节的设计都具有“中国特色”。如母子之前沟通不到位,上一代与下一代的观念往往互不相容,妈妈想要儿子接受她的建议,但儿子一句“你都没上过大学,你懂什么呀?”,就让妈妈哑口无言,但妈妈还是会用自己的办法继续关心儿子,用店里的一些卤味笼络人打听消息,搜集了很多医学专业的信息,甚至为之后的校园生活提前做了准备。
笔记本最后那句“听阳阳的”,就刻画出尽管跟孩子有各种隔阂之后最终还是会妥协的“中国式”父母,非常能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
基于这些表现,《答案》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合格且成熟的品牌宣传片。那实际上它的市场反馈如何呢?《中国品牌》记者随机向一些观众展开调查,得到了这些最真实直接的反馈:
温情路线节奏显得有点慢,基本上能猜到结局走向。
不过短片的受众群体面积大,正值中考、高考时间段,比较受这种群体喜欢。
入场的紧迫感很有代入感,有看下去的兴趣。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答案”二字,这样的题材有很多,但是这个短视频以高考为背景,契合当前的形势,以亲情线贯穿,应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不能触及的区域。我们常常习惯于有问题找度娘,但殊不知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经告诉了自己答案,这时候请认真听听自己的心。
我看得不明所以,“愿你不必百度,也能找到答案”这句话我也不理解,是说百度找不到正确答案吗?
3星。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广告片来说,时间有点长。
视频内容不温不火,节奏比较慢,没有制造起足够的悬疑感,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有限。
演员的表现力一般,会有出戏的感觉。对于现实细节的提炼,有观察,但不够戳人。
故事给人刻意制造波澜的造作之感,没有抓住母子间观念、行动方法上的矛盾冲突,也没有自然地融入高考填报志愿、百度搜索引擎这些要素。
时间太长,要不是为了看而看,看不下去。
孩子太没礼貌,现在的高中生再叛逆,也不应该说这么伤人的话,这么宣传不够正面也不够巧妙。
报志愿这么大的事,孩子百度真的解决不了问题,妈妈的方式也是搜索的一种,应该结合起来,现在单纯表达百度就可以解决问题,太“广告”,更多就是自娱自乐。
——孩子妈妈王女士
“你有你的千条妙计,我有我的一定之规。”这是我看过《答案》这支广告后的第一印象。
借用这样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广告展示出了一位舔犊情深的母亲,在原本就不易的生活环境中,为高考后的儿子操心填报最佳志愿的一段故事。借这个故事,顺道展示了手机百度的查询功能。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qikandaodu/2021/0311/1615.html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对艺体特长班的教学管理
下一篇:三明供电坚决打好中高考清凉应考前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