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例析隐零点问题的三类处理技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函数与导数主要是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处理函数与导数的压轴题时,对零点的处理往往是一个关键环节,有
函数与导数主要是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处理函数与导数的压轴题时,对零点的处理往往是一个关键环节,有些函数的零点确实存在,但无法精确求解,此谓之“隐零点”;有些导数的零点虽然可求,但因含参而需要讨论.对于这类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虚设零点、化隐为显和变换主元三大类.
一、虚设零点
所谓虚设零点,是指为了处理函数的隐零点问题,通过采取假设函数零点却不直接求解,通过谋求整体的转化,将函数转化为易求的形式进行求解的一种处理技巧.
例1 (2019年全国Ⅱ卷理)已知函数设x0是f(x)的一个零点,证明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也是曲线y=ex的切线.
证明因为=e-lnx0,故点在曲线y=ex上.由题设知f(x0)=0,即故直线AB的斜率
曲线y=e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是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的斜率也是所以曲线y=lnx在点A(x0,lnx0)处的切线也是曲线y=ex的切线.
评析本题涉及了超越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函数结合的函数),在假设零点后,可以考虑把超越式(如lnx、ex等)分离出来再代入表达式求解,以达到将超越函数转化为普通函数的目的,此谓之整体消“超”.除此之外,对于一类函数零点个数判断(或根据零点个数求参、或零点所在区间判断)的问题,可以考虑利用该零点附近的特殊点的函数值来确定符号,谓之特点定号(如2019年全国Ⅱ卷文);对于含有参数的函数,还可以考虑整体消参(如2019年天津卷文)和降次留参(如2019年江苏卷)等方式,
二、化隐为显
所谓化隐为显,指的是为了避免出现直接求导带来的隐零点问题,通过采取重新构造函数的方式,把隐零点转化为显零点的一种处理技巧.
例2 (2017年全国Ⅱ卷理)已知函数f(x)=ax2-ax-xlnx,且f(x)≥0.求a.
解析由题知f(x)=x(ax-a-lnx)(x>0),且f(x)≥0 ,所以a(x-1)-lnx≥0,即当x∈(0,1)时,当x∈(1,+)时,当x=1时,a(x-1)-lnx≥0成立.令当x∈(0,1)时,g′(x)<0,g(x)单调递减,g(x)>g(1)=0,所以x-1>lnx,即所以a≤1;当x∈(1,+)时,g′(x)>0,g(x)单调递增,g(x)>g(1)=0,所以x-1>lnx,即所以a≥1.综上,a=1.
评注分离是化隐为显的一种常见手段,其通常用于分离参数,或者是分离含有类如xlnx这样的超越式.本题中除了分离参数,还由于f(x)含有xlnx而导致求导后出现了隐零点问题,故而采取了将x和lnx分离的处理方式.除了分离构造,常见化隐为显的方法还有合并构造(如2018年全国Ⅱ卷理)、放缩构造(如2018年全国Ⅰ卷文)和双雄构造(指把一个函数拆成两个函数,如2014年全国Ⅰ卷理)等.
三、变换主元
有些数学问题中常含变量,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人为地突出该变量的主体地位作用,将之当作主元构造新的函数,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这种思路还适用于多元变量函数的问题.
例3 (2015年全国Ⅰ卷文)设函数f(x)=e2x-alnx.
证明:当a>0时,
证明当a>0时,令则g′(a)=lna-ln(2ex).
当a<2ex时,g′(a)<0;当a>2ex时,g′(a)>0,所以a=2ex时,g(a)取最小值为g(2ex)=e2x-2ex.
令h(t)=e2t-2et,则h′(t)=2e2t-2t,当t<1时,h′(t)<0;当t>1时,h′(t)>0,所以h(t)≥h(1)=0,即g(a)≥0,即
评注本题如果直接对f(x)进行求导,会出现隐零点问题以致给解题带来不便,故这里采用了重新构造关于变量a的对数超越函数的处理方式.除了重构对数超越函数,变换主元往往还会重构指数超越函数(如2016年全国Ⅲ卷文)、重构双勾型函数(如2017年全国Ⅲ卷文)和重构二次函数(如2019年浙江卷).
通过上述几个高考真题我们知道,通过结合已知条件和结论虚设零点、化隐为显和变换主元是解决隐零点问题的主要处理策略.在导数压轴题的教学过程中,像这样以专题的形式介绍隐零点问题的处理策略,尽量一次性彻底地解决与其有关的问题,对学生解题水平的提升、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想来都是极好的.
[1]王洪军.处理多元问题的几种方法[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5(02):3-4.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qikandaodu/2021/0708/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