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高考出分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请告诉孩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虽然,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愿望虽然美好,但人生总会有不如意,当有的孩子在庆祝成功的同时,可能也有的孩子正面临失利的沮丧。
虽然,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愿望虽然美好,但人生总会有不如意,当有的孩子在庆祝成功的同时,可能也有的孩子正面临失利的沮丧。
如何帮助孩子坦然地接受失败?这或许是摆在每位父母面前最艰难的修行。
01
请让孩子“输得起”
印度有一部电影《最初的梦想》,讲的就是一部关于“失败”的故事。
影片中的拉格海姆是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中生,生活在典型的学霸家庭中,父母都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
印度理工大学是印度最好的大学,也是拉格海姆想要考的大学。但进入顶尖的大学,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成绩已经优异,18岁的拉格海姆还是拼尽了自己的全力。
看着孩子如此努力,父亲安里也非常欣慰。
他早早地就做好了庆祝的准备,买了一瓶酒,打算在放榜的那一天,和儿子一起把它喝光。
孩子聪明,还肯努力,成功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有人都对拉格海姆充满信心,但即使再优秀、再努力,对于录取率不足3%的印度理工大学来说,考不进依然是常态。
果不其然,拉格海姆失败了。
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爸爸妈妈都是印度理工毕业的,而他们的孩子竟然落榜了。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很多平时成绩没有他好,也没有他努力的同学都成功了,而他失败了。
在巨大绝望的冲击下,拉格海姆在父母面前从阳台一跃而下……
这样的“拉格海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第一次看见。
2017年6月,辽宁省朝阳市一名21岁小伙子轻生跳楼。据报道该男孩是某高中复读生,其跳楼原因是压力太大。
2018年河北平泉一名高考生,趁着母亲外出买早餐,从七楼的露天阳台一跃而下,抢救无效后死亡。
2019年四川崇州市一名复读女学生,因无法接受高考成绩离本科线只有6分之差的事实,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
2020年,高考刚刚结束,汉中一个女孩觉得高考成绩不理想,试图跳河自杀,幸亏周围群众及时发现,将其救出。
……
不仅是伤害自己,这些“输不起”的孩子若将负能量转移到别人身上,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山东淄博一名学生,父母经常将他和第一名做比较。但任凭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超越对方,沮丧和压力的双重打击下,让这名学生在又一次考试失利后,提刀挥向了自己的同学,致对方当场死亡。
最令人痛心的是,他被警察抓获时还说:“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执念至此,令人心痛。
每当有这样的惨剧出现,总有声音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么脆弱”,但或许脆弱的不是孩子,而是每一个未曾教会孩子“输得起”的大人。
我们不跟孩子讨论失败,或许是因为我们下意识地排斥“失败”这个可能性。然而孩子理解到的,是“除了成功我无路可走”。
就像电影《最初的梦想》里拉格海姆的父亲安里,他精心策划着惊喜和安排。
但是却从来没有跟孩子提过失败,默认孩子“一定会成功”,拒绝世界上还有失败这种可能性,而这或许是孩子“输不起”的源头。
既没有为孩子提供战胜失意的铠甲,又用对成功的“默认”亲手将孩子推下深渊。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害怕输的心态在孩子中非常普遍。
当孩子搞砸了、考砸了、输了,请别再责怪他了,否则会加剧孩子的挫败感,使他更加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
大人越云淡风轻,孩子才越能放下包袱,将更多精力用来应对困局,而非与内心的焦虑对抗。
02
告诉孩子
失败是人生常态
今年高考结束当天,四川绵阳一位考生引起全网称赞。
这个考生走出考场,记者问他:“感觉如何?”
他笑嘻嘻地回答:“感觉不行。可能明年还在这儿,明年你还采访得到我。”
就算感觉很糟,心态依然很好。
他还幽默地对记者说:“等着我,我们留个联系方式,明年在这找我。”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再重要,也只是一场考试。
人生的精彩与否,从来不是由一场考试、一场比赛、一次对弈可以决定的。
影片《最初的梦想》中,跳楼后的拉格海姆没有死,但是他伤势很重,没有任何求生意志。为了激发儿子活下来的欲望,父亲安里给他讲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zonghexinwen/2020/072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