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被质疑将权力变现,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被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陈建新连续20年担任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与此同时还不忘出书、卖课、搞讲座,被质疑是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武汉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陈建新后表示,(他)似乎将高考作文
陈建新连续20年担任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与此同时还不忘出书、卖课、搞讲座,被质疑是"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武汉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陈建新后表示,"(他)似乎将高考作文变成了生意,这不应该。"
很多人开始怀疑陈建新"偏袒"自己作文辅导书的使用者,有借自己阅卷组长的特殊权力进行"变现"的嫌疑。
|作者:阿晔
|编审:苏苏
在被举报后的第5天,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陈建新被处理了。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通报称:陈建新老师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严重违反了评卷工作纪律。经研究决定,停止其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
而这场舆论风暴的导火索,是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满分作文。
刚开始,公众争论的焦点是"这篇晦涩难懂的作文究竟配不配得上满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得以披露,大家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盛赞该作文的陈建新身上。
他连续20年担任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与此同时还不忘出书、卖课、搞讲座,被质疑是"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
武汉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陈建新后表示,"(他)似乎将高考作文变成了生意,这不应该。"
力挺《生活在树上》惹争议
8月2日,浙江教学月刊社的微信公众号率先刊发了《生活在树上》,并配发陈建新对该作文的点评--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深刻与稳当俱备。"
"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但很多人并不认同陈建新对该文的盛赞。
知名作家马伯庸直言此文"辞不配位"。北大历史系教授陆杨指出该文有不少"曲解式的引用",而且"从头到尾处处都是语义含混、逻辑不通的句子"。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微博上发文表示,此文"语言晦涩,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译,在有意显示'理论性'",并强调"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做范文"。
事实上,就连陈建新在点评这篇作文时也在末尾加了句: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陈建新点评截图
而这成了陈建新身上第一个被质疑的点。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前社长王旭明忍不住直接怼道:"既然认为晦涩,也不希望其他学生效仿,却给了满分(还)高调公开,其导向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陈建新被质疑的第二个点,源自他透露的一个评分细节: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生活在树上》39分,但后面两位都给了55分。
那最终怎么变成满分作文了呢?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曾多次参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浙大人文学院老师张浩(化名)介绍,陈建新担任作文阅卷组组长,也就是审核组组长,而审核组的话语权较重--
样卷修改和评分细则都是由陈建新带领大家经过讨论确定的;在所有评卷结束后,审核组将高分作文进行比较讨论后,最终决定给予这篇作文满分,而这个过程阅卷的中学老师不参与。
对此,王旭明的表态依旧犀利:"其实,第一位老师给了39分是对的,只可惜这回真理的确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却被多数人和权力否定了。"
至此,人们开始好奇,力挺《生活在树上》的陈建新到底是何方神圣?
既是裁判员,为何还当教练员
浙大人文学院的老师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陈建新几年前已从浙大退休。
不过,如今在浙大官网上仍能查到他的基本信息:陈建新,生于1954年11月,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研究和教学。
除此之外,他的头衔还有不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写作学会理事
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
浙江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浙江大学官网截图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zonghexinwen/2020/081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