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4年过去了,那个9岁高考,10岁上大学的河南女神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你13岁的时候在干嘛? 我想你的回答肯定很干脆:“13岁还能干嘛,不就是在上初中!” 没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13岁的年纪正是上初中的时候。但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名大
你13岁的时候在干嘛?
我想你的回答肯定很干脆:“13岁还能干嘛,不就是在上初中!”
没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13岁的年纪正是上初中的时候。但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了。
她叫“张易文”,一位来自河南商丘的“女神童”。2016年,年仅9岁的张易文在父亲的陪同下踏上了高考考场。然而等成绩出来后,张易文却只考了172分。但父亲对此却不以为然,随即便给她报了补习班,来年再战。
2017年,年仅10岁的张易文再次踏上高考考场,最终以352分的成绩,考入了商丘工学院(三年制大专)。
2020年7月,13岁的张易文从商丘工学院毕业。不过,此时的张易文和四年前她第一次参加高考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天才少女”、“神童”的报道不同,现在的张易文,无人问津。她读的并非名校,且年纪很小,故而在毕业后,根本没有单位敢要她!
而其实这一切,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一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年仅10岁的张易文就能考上大学,的的确确算是一个“天才”,当然,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
但一个10岁的孩子上大学,就像是一只雏鸟闯进了雄鹰群中,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学校的老师说:“由于她年纪小个子矮,在食堂吃饭刷卡的时候,都需要垫着脚尖”。
当然了,作为小妹妹,学校里的同学倒是很情愿帮助她。但由于年纪相差较大,她跟同学们基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更难在一起相处。因此她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时间长了以后,只有十来岁的张易文,最大的心愿,竟然不是如何融入周围同学的圈子,而是希望别人不要关注她,甚至是不要看到她,让她做一个“隐形人”。
而如今,13岁的张易文已经从学校毕业,按照正常的逻辑,此时的她应该要去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但是,只有13岁的她,根本没有哪一家用人单位敢用她。
没办法,她只有回到自家的私塾当助教,日常帮助妈妈批改作业,带带学生。
而从这个时候起,她已不再“温顺”,开始不断指责父母,抱怨他们将自己带上了这样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来,让她变成同龄人眼中的“另类”。
但她的父亲似乎并不赞同她说的话,甚至还自以为是的认为:
“我想等她经历了五六年的社会实践和随着所学知识的增长,那时候可能才会知道什么是对她有利的道路。”
通过实践去提升自我认知,张易文父亲的这段话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他却忘记了,自己的女儿只有十来岁,这些东西并不适合她这个年龄。
从原来的天才少年,到现在的叛逆少女,从曾经的璀璨光环,到现在的冷清孤寂,这样的落差,无疑跟她父母那种非同寻常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二
回到家中后的张易文,时常感到孤独,自己在同龄的小伙伴中,显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他的父亲却始终认为:
“孤独本身不见得是坏事,孤独也是锻炼。要与圣贤为友,而不是与吃喝玩乐的人为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孤独的。”
同样,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此时的张易文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女孩,此时应该在校园中和同学们一起欢声笑语度过美好的少年时光。
“交益友不交损友”,这句话固然正确,但这前提,是不是得先有朋友可交呢?所谓的良师益友,不正是在一次次与人交往中寻找分辨出来的吗?倘若连朋友都没有,又何来分辨的机会呢?
三
张易文的父亲张民弢,是开教育培训机构的,对于女儿,他总是自豪地说:
“我女儿只上了一个月幼儿园,就再未到正轨学校参加过义务教育”。
张易文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在家中的私塾学习了5年,并成功拿到了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历证明,随后参加高考。按照她父亲的说法:
“我计划让她20岁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上流社会。”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zonghexinwen/2020/1028/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