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他高考时无意写错名字,北大教授复查后拍板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考试有合格录取也常有破格录取的事情,宋朝皇帝赵匡胤曾规定参加省试15次还没考上的考生不用再考,破格录取。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本来不是最优秀的考生,但因为”春霖“这
考试有合格录取也常有破格录取的事情,宋朝皇帝赵匡胤曾规定参加省试15次还没考上的考生不用再考,破格录取。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本来不是最优秀的考生,但因为”春霖“这个名字取得好,在当时落后的清朝就好像春天里久旱逢甘霖,慈禧觉得这个名字喜庆,就破格将他提升为状元郎。
古代科举在清朝灭亡之后就没了,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还在继续,有的文化名人也是被名校破格录取的。《围城》的作家钱钟书严重偏科,语文英语几乎考中了满分,但是数学成绩极差只有15分,清华还是看中了他的英语成绩好被外语系录取。
历史学家吴晗也是严重偏向文科的人,他先考的北大,高考数学考出个零鸭蛋,北大没有收他,他改成考清华大学,这一次数学又是零鸭蛋,幸运的是清华愿意录取他。
现在的高考也经常有破格录取的事,但考生在试卷上写错名字还能被录取,这样的事却没听说过,1913年的高考就有这么一个人,写错了自己的名字还被北大破格录取。
民国时期的“高考”,在1938年之前都是大学自主招生,考生带好高中毕业证去心仪的大学交报名费就能考了,考什么学科考几门都由大学自己决定,1938年之后,民国高考才变成全国统一的考试。
1913年这年的高考,一个叫沈德鸿的17岁学子参加北大的考试,他看到试卷觉得题目都非常简单,提前一小时就写完了,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北大录取。沈德鸿考完之后,天天盼望着放红榜的日子,好不容易到了公示成绩这一天,他起了一个大早去到北大校门口看自己有没有金榜题名,他看了又看红榜,始终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他内心沮丧无比,没想到他名落孙山了。
沈德鸿回到家好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失望,拿起书本重新复习准备来年再考一次,可是没多久之后,邮递员将北大录取通知书送到他家,沈德鸿心里犯嘀咕了,心里琢磨着:“我不是没考上吗,怎么还会有北大录取通知书?”
沈德鸿边想边打开录取通知书,发现录取通知书上写着的大名是“沈德鸣”。沈德鸿还是觉得奇怪,不知道北大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搞错,就亲自去了一趟北大教务处询问,最后他看到了自己的报名单,他看到自己写的报名单那一刻终于知道北大为什么以为他叫“沈德鸣”,因为他的字迹太潦草,把“鸿”写成“鸣”。
沈德鸿觉得是自己把名字写错了,不能让录取通知书将错就错,就找到了招生办的老师,老师们一致觉得虽然沈德鸿把名字写错,但是他的才华比同辈人高出好几倍,还是愿意把他破格录取。
其实,沈德鸿还有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笔名——茅盾,他自从有了北大的教训,再也不敢随便乱写字,直到80几岁写回忆录都是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在茅盾的写作生涯里,他的笔写下不少巨著,最著名的就是“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描写了旧社会的农民从饥渴中觉醒,站起来斗争的故事。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zonghexinwen/2021/0303/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