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栏目设置[06/28]
- · 《高考》收稿方向[06/28]
- · 《高考》投稿方式[06/28]
- · 《高考》征稿要求[06/28]
- · 《高考》刊物宗旨[06/28]
古代高考有多难?共四道“门槛”,1300年只有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天下知”。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很多人知识分子的“春天”终于到来,也非常感恩制度的开放,能让自己重新有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天下知”。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很多人知识分子的“春天”终于到来,也非常感恩制度的开放,能让自己重新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高考制度几经改革,才有了如今的制度,才有了如今的规模,这一切,也都要感谢前辈们的努力和付出。
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现在的高考制度是几经改革而来,那以前古人们的高考又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有严格的制度和政策呢?
就像是在电视上,每次都能看到谁谁谁参加科举考试,而被大家熟知的也只有科举考试的前三名。
心中也不免有疑问,古代的高考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简单呢?
从电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我们就能够得知一二。
盛家的二儿子盛长柏、三子盛长枫,齐国公家儿子齐衡,宁远候家儿子顾廷烨等等,都是同一届的考生。
但考试的时候,众多考生中,只有盛长柏一举高中,虽然顾廷烨的成绩也可以,但却因说错话被PASS。
由此可见,古代的高考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并且想要得到功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古代高考的制度是怎样划分的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非常像,只不过,公务员面试的时候,面对的是考官,而古时候面对的却是皇上。
而且,在以前的时候,学士们想要参加科考,是要跨过四重“门槛”的,只有通过四重门槛,才有参加科考的资格。
第一道“门槛”:童试
古代的童试更像是现在的“小升初”,参加考试的学子也被叫做“童生”,而童生是没有任何年龄限制的,哪怕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也可以参加。
如果童试过了之后,就可以作为“生员”到太学处(教育结构)去学习,然后去参加接下来的乡试。
而且,通过童试的学子都会被称为“秀才”,这在以前的时候,也算是有着“功名”在身,也会相对的获得一些权利。
比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也有资格迈进下一道“门槛”。
第二道“门槛”:乡试
乡试和我们现在的“初升高”很相似,是由各州、府举办,一般在八月举行,而这也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词,叫做“秋闱”。
参加秋闱的人,都是进过筛选的高知识分子,但也意味着通过率会减少很多,如果在乡试中杀出重围,也就意味着考生中举,成为了“举子”。
而举子在以前的时候,就已经是高知识分子了,甚至,高中了举子的人,可以成为当地的知县,成为朝廷中的一员,或者迈进下一道“门槛”。
第三道“门槛”:会试
会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差不多,通过了乡试的举子,就要进行我们常听到的“进京赶考”,去京城的贡院进行考试。
而进京赶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家比较远的考生,都会提前大半年出发,就是怕耽误了科考的时辰。
而那个时候,会试的制度就已经很严格了,考生进入考场前不仅要被搜身,甚至还要当场洗澡,避免作弊。
第四道“门槛”:殿试
殿试是最后一道门槛,和现在的“公务员面试”很像,也是面见皇帝的机会,而殿试则是由皇上亲自主持的考试,旁边也会有阅卷大臣、读卷大臣等等,来协助皇上判卷。
只不过参加殿试的基本上都是会试的前三甲,而殿前的前三名,就是大家熟知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古代的录取看似简单,但其实困难重重。
也许在我们现在的目光看来,参加科考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以前的时候,参加考试真的并不容易,甚至全村能供出一个“举子”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而且,古代的中榜率和现在也大有不同,现在由于政策的原因是不可以复读参加高考,而以前是考不上可以继续考,直到考上为止。
但者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由于古代的考试每3年为一个周期,3年才能参加一次,如果没通过只能再等3年,所以,古代很多人一生都在考试,这话也是没错的。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zonghexinwen/2021/0316/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