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古代高考有多难?共四道“门槛”,1300年只有

来源:高考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天下知”。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很多人知识分子的“春天”终于到来,也非常感恩制度的开放,能让自己重新有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天下知”。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很多人知识分子的“春天”终于到来,也非常感恩制度的开放,能让自己重新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高考制度几经改革,才有了如今的制度,才有了如今的规模,这一切,也都要感谢前辈们的努力和付出。

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现在的高考制度是几经改革而来,那以前古人们的高考又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有严格的制度和政策呢?

就像是在电视上,每次都能看到谁谁谁参加科举考试,而被大家熟知的也只有科举考试的前三名。

心中也不免有疑问,古代的高考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简单呢?

从电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我们就能够得知一二。

盛家的二儿子盛长柏、三子盛长枫,齐国公家儿子齐衡,宁远候家儿子顾廷烨等等,都是同一届的考生。

但考试的时候,众多考生中,只有盛长柏一举高中,虽然顾廷烨的成绩也可以,但却因说错话被PASS。

由此可见,古代的高考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并且想要得到功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古代高考的制度是怎样划分的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非常像,只不过,公务员面试的时候,面对的是考官,而古时候面对的却是皇上。

而且,在以前的时候,学士们想要参加科考,是要跨过四重“门槛”的,只有通过四重门槛,才有参加科考的资格。

第一道“门槛”:童试

古代的童试更像是现在的“小升初”,参加考试的学子也被叫做“童生”,而童生是没有任何年龄限制的,哪怕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也可以参加。

如果童试过了之后,就可以作为“生员”到太学处(教育结构)去学习,然后去参加接下来的乡试。

而且,通过童试的学子都会被称为“秀才”,这在以前的时候,也算是有着“功名”在身,也会相对的获得一些权利。

比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也有资格迈进下一道“门槛”。

第二道“门槛”:乡试

乡试和我们现在的“初升高”很相似,是由各州、府举办,一般在八月举行,而这也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词,叫做“秋闱”。

参加秋闱的人,都是进过筛选的高知识分子,但也意味着通过率会减少很多,如果在乡试中杀出重围,也就意味着考生中举,成为了“举子”。

而举子在以前的时候,就已经是高知识分子了,甚至,高中了举子的人,可以成为当地的知县,成为朝廷中的一员,或者迈进下一道“门槛”。

第三道“门槛”:会试

会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差不多,通过了乡试的举子,就要进行我们常听到的“进京赶考”,去京城的贡院进行考试。

而进京赶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家比较远的考生,都会提前大半年出发,就是怕耽误了科考的时辰。

而那个时候,会试的制度就已经很严格了,考生进入考场前不仅要被搜身,甚至还要当场洗澡,避免作弊。

第四道“门槛”:殿试

殿试是最后一道门槛,和现在的“公务员面试”很像,也是面见皇帝的机会,而殿试则是由皇上亲自主持的考试,旁边也会有阅卷大臣、读卷大臣等等,来协助皇上判卷。

只不过参加殿试的基本上都是会试的前三甲,而殿前的前三名,就是大家熟知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古代的录取看似简单,但其实困难重重。

也许在我们现在的目光看来,参加科考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以前的时候,参加考试真的并不容易,甚至全村能供出一个“举子”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而且,古代的中榜率和现在也大有不同,现在由于政策的原因是不可以复读参加高考,而以前是考不上可以继续考,直到考上为止。

但者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由于古代的考试每3年为一个周期,3年才能参加一次,如果没通过只能再等3年,所以,古代很多人一生都在考试,这话也是没错的。

文章来源:《高考》 网址: http://www.gkzzs.cn/zonghexinwen/2021/0316/1663.html



上一篇:乘风破浪 再鼓云帆——高青一中隆重举行2021高考
下一篇:古代“高考”怎么考?对待作弊太严格,游街三

高考投稿 | 高考编辑部| 高考版面费 | 高考论文发表 | 高考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高考》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